要闻动态

做好内容,记者的光荣所在——《新闻战线》刊发陆玉方署名文章

2019/08/19

编者按: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由《人民日报》社主办,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国家百种重点期刊《新闻战线》8月刊推出了“新闻人的初心和使命”专题,约请总台党委书记、总台长陆玉方撰写署名文章,以下为全文。

 

做好内容,记者的光荣所在

陆玉方

 

新闻人的奋斗,源自最初的梦想和志向,而理想和信念应扎根于新闻实践中。走得深,才能写出生动鲜活的报道;悟得透,才能宣传鼓动、教育引导他人;表达新,才能传真情、聚民心。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做好内容都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也是新闻的价值所系。

 

新闻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根本在于提高政治素质,关键在于提升业务本领,紧要在于锐意创新创造,基础在于锤炼队伍作风。增强“四力”就是要求我们不忘新闻职业选择时的初心。

1.

走得要深

脚底板下出新闻,记者的岗位,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追求。只有始终扎根群众,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才能采写出生动鲜活的报道。

上世纪90年代是我新闻生涯的重要一程,难忘的人和事太多太多,上方山的大熊猫“白雪公主”在苏州失而复得的事件就是其中一例。我天天跟着搜山人员翻山越岭,采写了多篇消息、通讯、特写,并独家捕捉到警民联手保护国宝的现场,写成《寻寻觅觅80天》长篇通讯,由新华社全文转发。这组“国宝出逃”连续报道被评为1994年全国晚报好新闻一等奖,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同时也使创刊伊始的姑苏晚报一夜之间声名鹊起,奠定了其主流媒体地位。

我在苏州日报和姑苏晚报工作23年,走街巷、进村镇,结识了很多基层朋友,也获得了很多鲜活信息,每年发稿200多篇。2007年,我在姑苏晚报创办的栏目《星期五调查》,围绕百姓关心、关注的身边事、烦恼事,11年持续推出500多篇调查性报道,深受读者欢迎,并获得了第28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

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二等奖的作品《让我们一起飞翔》,以苏州援藏精准扶贫为主题,近10个月的拍摄中,记者两赴西藏,往返3万公里,素材超过10T。这些事例告诉我们,新时代更要俯下身、沉下心,脚上没有泥巴,心中哪会有太阳?报道的人与事怎会生动?

2.

看得要真

眼力就是发现力,就是要看得真切。要善于观察发现、善于判断辨别,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如果自己在重大问题上看不清、犯迷糊,就可能把舆论带偏,把节奏带乱。所以说,看得真切,是对新闻工作者眼力的重大考验。

我于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放弃到省级机关工作的机会,返乡到苏州日报当起了记者,初心就是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上世纪90年代,伪气功“大师”沈昌在苏州宣扬伪科学发迹成势,警车开道、信众云集,气焰嚣张、愈演愈烈。经过调查,我策划了“沈昌信息茶”批评报道,揭露伪科学活动的本质。一时间,威逼利诱接踵而至,北京来“特派员”审查,本地领导点名约谈。同事们为我捏了一把汗,家人揪心我的安危。作为党报记者,我深知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持续追踪调查这个案件数年之久,采写各类报道50多篇。后来,我邀请央视《焦点访谈》记者来苏州联合采访,伪科学骗人敛财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国务院新闻办为此拍摄专题节目,著名科学家于光远、何祚庥邀我赴京在“科学与法律”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那段艰苦而难忘的日子是我新闻生涯的重要阶段,对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特别是让年轻的我和同事们,感受到信念的力量和真理的光芒,受益匪浅。新闻人只有脚勤、眼勤、笔勤、脑勤,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关键时刻才能既敢于举旗,又善于发声。

3.

悟得要透

悟的实质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着眼全局谋篇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创优与融合发展怎样一体化协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自己要学深悟透,思想明了,才有能力去宣传鼓动、教育引导他人。

2008年,我调任苏州广电总台总编辑。到广电后,我扑下身子一边学习一边内调外研,提出“提高节目质量、弘扬主旋律、不唯收视率”的工作思路。顶着重重压力,我推行负面报道清单式管控,在全国城市台中最早让声屏杂音一单清零;同时,鼓励内容生产一线提高素养苦练“四力”,相继推出《对话苏州》等契合党心民心的干群互动访谈节目。

2013年,我牵头启动城市影像史系列片《苏州史纪》的拍摄。历时4年,我们拍摄了两万多分钟高清素材,最终制作了28集时长近700分钟的节目。该片以视听艺术阐释人文传统,唤起大众文化共鸣,仅总台新媒体平台累计观看人次就超过800万;节目同名书碟首销3万多册;衍生产品《“苏州史纪”争霸赛》成为中小学生涵养心灵的节目;光明日报以《纪录片“苏州史纪”缘何圈粉无数》为题,报道了这一凝心聚力的文化现象。我们创作的另一电视纪录片《锦绣纪》(海外版)则获得了第27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一等奖。

2014年我担任台长。正值全国新闻战线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我带领全台同志反复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战略思想,推进广播电视媒体转型。起初,不少同志对投入大资金开发融媒平台,花大力气和心血进行生产流程再造、组织框架重组不太理解。我觉得,抓媒体转型发展是国家战略,对媒体管理者来说,怎么抓是体现其“四个意识”如何。几年来,通过不懈努力,不仅进行了组织重构、流程再造,还打造了一支全媒体队伍,开发了多个传播平台,推出了一系列精品。

4.

表达要新

作品是立身之本,说到底,一切要靠作品说话,一切要靠作品体现。“四力”强不强,特别是笔力过不过硬,最终体现在新闻作品上,体现在内容、形式、话语的创新表达上。

2009年“地王”频出,在一片喝彩声中,我们从转型升级角度冷思考,推出广播评论《国企频繁制造“地王” 为转型升级埋下“地雷”》。这一作品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一等奖。2017年,我们紧扣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嘱托,率先策划倡议,并联合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公共平台共同发起立意高远、主题重大的融媒新闻行动《喜迎十九大 重走党史路——全国党端在联动》。历时一个多月,十多家党端采访组,两万公里寻访路,推出报道和产品超过200个,总阅读量突破2000万次。

面对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我们选择发力暖视频——给人们带来温暖、感动、激励等正面感受,增加正能量的内容供给。今年上半年已推出暖视频397条,总播放量1.5亿次,超过千万次的18条,超过百万次的30条。暖视频《谢谢你的弯腰》,以孕妇在地铁站、医院、公园遭遇鞋带松散,弯腰有困难的小情景,记录路过市民伸出的援手,获得超过300万次播放量,被多家央媒转载。

苏州历史上有一位叫丁香的女性,她从一名弃婴成长为共产党员,22岁时牺牲在南京雨花台,当时怀3个月身孕。在反映其革命精神的《永远的丁香》一片的创作过程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丁香有一千个理由选择生,只有一个理由选择牺牲”,这个理由,就是我们现在仍要坚守的“初心”和“使命”。《永远的丁香》的创作,对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来说,是开掘历史的探寻之旅,更是重温初心的精神洗礼。

几十年的新闻实践让我懂得,必须增强脚力,投身实践;增强眼力,洞察世事;增强脑力,把准思想行动;增强笔力,锻造履职本领。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赶上了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赶上了媒体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年龄也变了,但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记者的初心始终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