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公示了2023年度全国广播电视新闻“百佳”推优结果,总台、集团制作的系列报道《32号街坊》入选“调研式报道优秀案例”。
电视系列报道《32号街坊》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2018年起,苏州市姑苏区按照“小单元、渐进式、微更新”成片保护模式开启了32号街坊保护与更新项目,这也是江苏省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之一。
历经5年,总台、集团主创团队跟拍记录下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一系列进行时探索与创新实践。比如姑苏区在全国首创实施的“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房卡房”如何实现保护与更新、百年园林如何活化利用等等,记者深入一线,见证了一项项创新实践的推进,堵点、难点问题的疏通解决,也展现了一个个重要项目的蝶变与绽放。2023年,历经5年蝶变,32号街坊保护与更新项目一步步揭开神秘面纱。苏州广电围绕该主题从当年初开始就陆续推出各种类别的组合报道,并精心制作系列报道《32号街坊》作为年终收官。数年的诚意记录,以点到面,深度剖析,展现了苏州,也是中国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新理念、新探索、新成果。
一、行走式采访 解码32号街坊“渐进式更新”
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历来是个“两难”的话题,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好地保护,姑苏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又将给出怎样的答案呢?2018年启动的32号街坊保护与更新项目,进入了主创团队的视线。
32号街坊,是苏州古城54个街坊之一,已有1500多年历史。作为明清时期官署集中之地,至今保留着明清以来的名称、走向、格局,历史遗存丰富。但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街,也面临着房屋破损、年久失修、配套落后等多种问题。如何在保留古城历史风貌的同时,让老百姓也能生活得安心、放心?32号街坊采取了“渐进式更新”模式,旨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以适应老百姓现代生活的需求。
“渐进式更新”考验的是“绣花针”功夫,项目历时几年,遇到过许多错综复杂的难题。为了记录到更多真实、鲜活的现场,主创团队驻扎32号街坊, 从白天到黑夜,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走访,跟居民唠起家常,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记录下街坊邻里间真实的、温暖的生活场景。在进行了海量的素材积累后,团队最终锁定了3条主线——杨绛故居的“数变”、房卡房的告别与更新、古典小园的活化利用,作为系列报道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创新视觉表达 让文化题材潮起来
2020年,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在全国首创实施 “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古建古宅的结构、进深、建制等进行全要素调查,将古城复刻“云端”,实现文物建筑的“数字孪生”。而32号街坊正是第一批启动的工程项目。32号街坊上古建古宅众多,这些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宅院,如何实现保护与更新,“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提供了非常好的数据支持,同时它也是推进“古城数字孪生+元宇宙建设”的基础。
当四维遇上古城保护,又会有怎样的火花呢?该作品提出了一个颇有想象空间的新课题。而为了展示好这个古老又潮流的话题,团队不只跟拍记录了杨绛故居数据采集、完成数字建档的全过程,也在视觉后制上进行了许多“科技感”+“时尚感”的设计,让沉闷的数据,变得更生动,让记录在档案上的信息,可看可感。片中大量运用的3D建模和全景摄像画面,让观众沉浸式“走进”古宅,将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修复过程等通过后制动画生动还原,增强了观众的理解和参与感。新技术的运用,不只让传统的古宅有了数字化的“生命”,更让片子也“潮”了起来,更具可看性。
三、最真实地记录 见证基层一线的敢闯敢试
主创团队通过长时间跟拍,记录了苏州市文物登录点、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小院——瓣莲巷46号搬迁更新的过程。曾经小院里陆续住进了20户人家,其中17户为直管公房,租赁户比较多,一个宅院同一张产权证住了很多承租人,多处老宅破败不堪,已经成了危房。
32号街坊保护与更新项目,采用“三个百分百”协议搬迁模式,需要所有承租户百分之百同意、百分之百签约、百分之百腾房,才能彻底完成这个院落搬迁更新。片中记录了居民们“去”与“留”的情感抉择以及更新团队如何秉着“四敢”精神,身体力行、创新办法,最终实现了工作突破,让46号院子以及更多苏州古城居民告别“房卡房”,拥抱新生活的过程。这些通过长期蹲守真实记录到的场景,也正是这组报道最为珍贵的地方。
而位于32号街坊庙堂巷的畅园,曾经历残损破落,长期闭门。团队也通过跨越数年的跟拍记录,回述了畅园更新过程中的困难和曲折。极为难得的是,记者深入挖掘到了畅园“更新”背后,为了守住文物保护的底线,曾经更换品牌方的故事。通过“守住一面山墙”等故事细节的讲述,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把握好园林活化利用“进退之间”的尺度之难。这也是媒体第一次挖掘到畅园更新背后一波三折的故事。诚意记录下,镜头里所体现出的是深情实感,以及基层一线的敢闯敢试。
四、不拘传统 融合传播扩大影响力
古城保护的话题虽传统,但《32号街坊》的故事讲述和视觉表达,兼顾融媒网感表达和“观影感”视觉表达,“不拘于传统”,也让作品在网端的传播效果更佳。该系列报道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央媒平台纷纷转发,全网阅读量超过600万,入选央视频传统文化影像传播短视频类优秀作品。“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一座活起来的古城,是绘就姑苏繁华图的最优解。”这组报道不断更新的二创产品,也让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在网络端形成热议话题场。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组调研式报道应时而生,正是总台、集团以实际行动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一次生动实践。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还公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评审结果,总台、集团出品的《一梦枕星河》入选。
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开展2024年第二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丰富优质网络视听内容供给,发挥精品节目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创作传播生态。经省级广电行政部门和中央直属单位等推荐,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核,最终确定了73部入选作品。
网络微短剧《一梦枕星河》
《一梦枕星河》是在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的重点网络剧,也是首部由苏州主流媒体出品、全程在苏州拍摄、反映苏州城市特质的网络微剧。该剧由江苏省广播电视局、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指导,苏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快乐阳光互动娱乐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因为选题方向正、拍摄制作精、播出反响好,该剧成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主流媒体入局的优秀微短剧,得到广大观众好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嘉许,入选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项目、繁星指数“十大文旅微短剧”和江苏省网络视听项目库重点项目。
该剧以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为背景,剧中“情感+事业+非遗”三条叙事线索穿插并行:男女主感情线,女主修复“桐叶扇”、重振“枕星河”扇坊的非遗线,男主带领团队采集古城保护信息、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事业线,三条线索交叉并进,聚焦非遗传承、古城保护与更新等主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彰显了当代苏州“双面绣”绝伦之美。
2024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刊载《推动微短剧朝精品化方向发展(人民时评)》提及微短剧《一梦枕星河》,文章指出,该剧立足于江苏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复刻桐叶扇和开展古城保护工作为背景展开故事线,打开了更大的叙事空间。善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结合地域特色进行创作,微短剧的题材可以更丰富、故事可以更丰满。